【火星体育app免费下载中国新闻周刊】 流感高发季:警惕今冬峰值

发布时间:2023-12-11 13:06:47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家住北京的顾梦发觉自己“中招”是从11月27日晚开始的。睡觉前,她突然浑身发冷,次日醒来开始头疼,并发烧至38.7℃。在她生病前两天,同住的公公、婆婆分别出现咳嗽、发烧症状。顾梦和婆婆吃了两天退烧药,未见好转。

  11月29日晚7点,顾梦和婆婆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,她们被告知,候诊时间要3~4个小时。随后,顾梦和家人去了附近一家二甲医院,在发热门诊等待了1个小时,做了检查。最终,顾梦被确诊感染了甲流和肺炎支原体。

  11月24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通知称,今冬明春,国内可能面临流感、新冠、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局面。冬季,国内新冠疫情仍存在反弹的风险。

  12月1日,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今年第47周《流感监测周报》,即在11月20日~26日,南、北方省份流感病例持续上升,以H3N2毒株为主。据报道,综合近十年同期数据,这一周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,已达到近10年以来最高水平。12月2日,国家卫健委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,目前流行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均由已知病原体引起,都有相应成熟治疗手段,未发现新病毒或细菌导致的新发传染病。

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张振华注意到,10月中旬之前,他所在医院的发热门诊患者,以感染肺炎支原体为主,11月中旬以来,流感患者增多,截至12月1日,流感患者约占发热门诊患者总数的40%~50%,儿童和中青年患者居多。张振华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提到,和2020年之前相比,今年的特别之处,除了肺炎支原体感染严重,患者还出现感染几种病原体的情况。今年冬季,他在门诊遇到了同时或先后感染了支原体和流感病毒的患者。

  不同的呼吸道疾病,症状也略有差异。张振华介绍,感染流感时,患者会有更严重的发烧,伴随明显的流鼻涕、肌肉酸痛等症状,今年流行的主要流感毒株是H3N2,一般不会影响到肺部。肺炎支原体的症状,除了包括发烧和肌肉酸痛,还有明显咳嗽,病情严重时会出现肺部感染。呼吸道合胞病毒、腺病毒等,免疫功能正常的孩子多是轻症感染,症状类似普通感冒,发烧、流鼻涕和咳嗽症状都不会严重。

  在社交媒体上,不乏“中招”流感的网友感慨,“这波甲流感染比得新冠更难受”。对此,张振华解释说,首次感染新冠时,不少患者的症状会相对严重。随着感染人数增多,新冠病毒的变异,新冠的致病性在减弱。因此,在张振华看来,“这次有人感染流感,觉得比新冠更严重是可以理解的,但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如此”。

  胡必杰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(以下简称中山医院)感染病科主任,他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介绍,过去一个多月,流感发病人数在增多。一个月前,一天约有100人到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,但到了11月底,中山医院的发热门诊量大约是一天300人,其中,约70%的患者感染了流感。但胡必杰关注到,和过去十多年相比,目前上海的甲流形势并没有超过历史最严重的情况。现阶段,医院接诊的流感重症患者很少,“至少在上海火星体育app免费下载,我们感觉今年流感毒株的毒力没有特别强”。

  多位受访者提到,今年多种呼吸道疾病高发,在“意料之中”。胡必杰介绍说,2020年前,每年秋冬季节,常见呼吸道疾病感染都会激增。对于一些法定传染病,人们可以通过打疫苗建立特异性免疫,但更多病原体没有对应疫苗,人类通过接触病原体,在体内产生抗体,从而获得对某种病毒的特异性免疫。新冠疫情防控期间,流感感染率降低,导致人群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下降。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,一旦有人感染流感,周围人则更容易被传染。胡必杰描述,我们正处在“过去的平衡打破后,重新建立平衡”的阶段。

  医学界倾向用“免疫债”解释这一现象,这并非一个专业免疫学名词。2021年5月,一些法国学者的研究提到,新冠大流行发生后,法国实行了保持社交距离、戴口罩、洗手、减少接触次数等措施,限制了新冠病毒的传播,同时也阻隔了其他病原体的传播。彼时,已有数学模型测算,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,未来将有更严重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或流感大流行。

  2022年下半年,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放松新冠防控政策后,已经历了多种呼吸道疾病感染,流行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、新冠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(CDC)官网显示,美国当年的流感季提前从10月初开始,比往年都早。

  今年11月上旬,美国CDC的数据显示,有七个州的流感患病率开始增多,流感季比去年来得稍晚,但仍早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病毒学家刘善虑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提到,截至目前,今年美国流感峰值比去年低了很多,开始逐渐向季节性过渡,明年情况可能会更好一些。今年的中国跟去年美国的情况相似,但中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不高,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大。

  还有一种猜测认为,感染新冠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,进而导致今年多种呼吸道疾病高发。在刘善虑看来,这一说法目前还没有科学依据。新冠病毒并不像艾滋病、癌症一样会导致免疫缺陷,新冠感染的症状,主要是病毒引发机体产生的一系列免疫反应。但刘善虑补充道,对于自身就有免疫缺陷的人群,在感染新冠后,免疫缺陷进一步加重是有可能的,但这些群体只是少数。

  根据前述第47周《流感监测周报》,今年流感季,国内流感样病例数据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,去年流感样病例的峰值出现在第51~52周间。11月13日,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,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提到,流感“一般在1月份左右达到峰值”。

  张振华估计,12月中旬起,感染流感的老年患者会增多,发热门诊、呼吸内科、感染科、急诊等科室或将面临一定压力。但医院经历了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的新冠感染,当发热病人短期内激增时,如何多门诊联动,延长门诊时间,如何将重症患者转到ICU,医院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应对流程。

  “唯一担心的是,新冠今冬的峰值。”张振华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,依据新冠的流行特点,再加上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,今冬新冠感染可能会较前期增加,但峰值如何,要看目前流行毒株的传染性等。如果新冠疫情出现一定反弹,叠加流感,医院可能会面临一定挑战。

  多位国内受访医生提到,截至目前,在发热门诊检测出的新冠患者仍是少数。但刘善虑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强调,今年冬季,新冠对老年人的威胁仍不容忽视。尽管在奥密克戎出现后,新冠病毒的毒力在减弱,但新冠病毒仍在变异。在刘善虑看来,老年人仍需要接种更新的新冠疫苗,同时政府也要做好病毒监测,以及时发现对目前疫苗极端免疫逃逸的新亚型。

  流感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在北方通常冬春季流行,南方则有冬春季和夏季两个高峰。流感是自限性疾病,大部分人在感染病毒后的1~4天出现发热、肌肉酸痛等症状,约一周后康复。但婴幼儿、孕妇、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是高危人群,感染后容易发生严重疾病,甚至死亡。据世卫组织统计,全球每年约有10亿例季节性流感病例,其中重症病例有300万~500万例,每年导致29万~65万起死亡。

  胡必杰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提到,过去20多年,即便在一些医疗机构,很多医生认为,流感不过就是发烧四五天。与此同时,国内流感的检测技术也有限。这意味着,国内不少流感患者没有被确诊,更谈不上精准治疗。

  张振华主要通过4个指标综合判断患者病情,即是否有接触史、感染症状、身体体征,最后再进行实验室诊断。血常规是常见的检测技术,能反映患者到底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。如果几种指标难以区分,医生也会依照情况,让患者做核酸、抗体等检测。

  火星体育app免费下载

  张振华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提到,他曾与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交流时了解到,呼吸道疾病具有季节性特征,病人集中在几个月就诊,基层医疗机构在投入相关检测技术时,会考虑投入是否划得来。其次,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虽然门槛不高,但对医生的经验仍有一定要求。再者,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不区分病毒、细菌还是支原体,会同时给病人使用抗生素、激素。基层医院没有动力或者能力提升检测能力,在当下推动呼吸道疾病基层首诊仍有一定的难度。

  2022年12月,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、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蒋荣猛在自媒体平台《呼吸界》介绍,2020年,他和团队对某市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情况做了调研,很多医院患者核酸检测率较低,37家医疗机构中,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覆盖率为65.95 %,26家医院发热门诊中,9家尚无能力开展流感病毒PCR检测,病人跨区域就诊现象较为普遍。

  目前,国内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覆盖甲/乙型流感病毒、新冠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肺炎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,产品品类包括单一病毒检测和多项病原体联检。随着国内核酸检测技术和产业不断成熟,从去年起,不少体外诊断企业已重点布局呼吸道多重检测产品,包括卓诚惠生、圣湘生物、武汉中帜、博奥晶芯等,但市场较为分散。11月以来,肺炎支原体、流感等话题备受关注,英诺特等多家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企业股价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。

  胡必杰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提到,肺炎支原体、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多有特效药,在多呼吸道病原体交织的当下,对于高风险人群,早诊断、早治疗非常关键,患者能尽快得到治疗,缩短病程,避免继发为重症肺炎。此外,精确诊断,也有助于完善国内流感监测网络,推动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防控。但他同时也提到,并非所有人都要到医院就医,一些患者在家人感染流感后出现发烧症状,大概率也是感染流感,可以吃一些对应的抗病毒药物。

  今年3月,甲流来袭时,奥司他韦一度被抢到断货,“武汉多家药店奥司他韦卖脱销”一度顶上热搜。百度指数显示,11月15日起,奥司他韦的搜索热度急速增长,到11月29日和12月1日,搜索热度达到顶峰,大约是半个月前的5倍。

  在国内,目前已上市的有奥司他韦、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,对甲型H1N1、甲型H3N2和乙型流感有较高的敏感性。根据相关专家指南,患者在发病48 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,对流感有显著疗效,可缩短病程至少30%,降低并发症发生率,使甲型H1N1和H5N1重症病例病死率下降50%。

  张振华解释说,奥司他韦的主要效果是帮助患者缩短病程,缓解症状,但患者要理性看待奥司他韦。2017年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奥司他韦从核心用药降为辅助用药,并仅限于确诊或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症住院患者。奥司他韦也不能用来预防流感。在张振华看来,作为处方药,奥司他韦有明确适应证,也有一定副作用,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其次,如果奥司他韦被滥用,可能会导致病毒对奥司他韦的耐药性增强。更重要的是,目前多种病原体交织出现,有发热症状并不意味着是流感。他强调,患者一定在医生明确诊断是流感后,才建议使用。

  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,还是要依赖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。11月26日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,专家建议,倡导“一老一小”等重点人群积极接种相关疫苗。目前,市面上的三款流感疫苗,分别为三价灭活流感疫苗、四价灭活流感疫苗、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,三价流感疫苗可以预防甲型H1N1、H3N2和乙型Victoria病毒引起的流感,四价流感疫苗除了以上三种病毒类型外,还可以预防一种乙型Yamagata病毒。

  国内流感疫苗接种的最佳时间,通常是在每年的9月、10月。当下,已到流感高发季,现在接种疫苗是否来得及?在12月2日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表示,之前没有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,现在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有效,6个月以上人群均可接种,建议尽早接种。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高风险人群感染后出现重症和死亡的风险。

  今年9月,美国CDC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, 2023年3月27日至7月9日,南美洲正经历流感季,阿根廷、巴西、智利等五国提供的数据显示,接种流感疫苗,将流感住院的风险降低了约 52%。

  但国内流感疫苗接种现状很不理想。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副研究员彭质斌曾在2022年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坦言,2020~2021年流感流行季,中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为3.34%。2021~2022年流感流行季,接种率仅2.46%。相比之下,2020~2021年,美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也因新冠出现了下降,但总体接种率仍达到52.1%,加拿大流感疫苗接种率约为40%。

  受访者提到,中国流感疫苗普及率低,除了大众对流感的认知不足,更现实的原因是自费。流感疫苗尚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,绝大部分地区需自愿、自费接种流感疫苗,接种一针的价格为50~200元不等。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注意到,北京目前将60岁京籍老年人、中小学生纳入免费流感疫苗接种人群,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如此。

  2022年11月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管理处赵宏婷等人发表在《中华预防医学杂志》的一篇论文显示,2020~2021和2021~2022 年度,国内流感疫苗接种群体,仍以政府免费接种、政策覆盖的人群为主。2020~2021年度,国内有256个县区针对学龄前儿童、中小学生、老年人、医务人员等特定重点人群实施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政策,较上一年度减少了61个县市,但总体覆盖人数较上一年度增加51.29%。

  胡必杰补充道,医务人员也是流感疫苗接种重点人群,目前大家都认可流感疫苗的功效,但接种的便捷性还不够,尤其是对于一线的医务人员,很难保证大家都有时间去接种点打疫苗。他建议,未来可以探索在流感季到来前,在医院集中设置接种点。

  刘善虑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介绍说,美国使用了很多方式鼓励大众接种疫苗。比如其所在的俄亥俄州立大学,每年9到10月,学校便有疫苗接种点,政府和学校为鼓励师生接种流感疫苗,还会给接种疫苗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健康卡上加分奖励等。

  此外,他提到,美国CDC网站呈现了过去5年的呼吸道疾病发病情况,每一周都会更新最新感染数据,还有非常详细的流感疫苗的介绍,包括疫苗效果如何、如何衡量疫苗的有效性和功效,疫苗有效性研究等,充分解答公众的疑问。在刘善虑看来,国内相关部门仍需通过网站、各种新媒体平台加强宣教,讲清流感疫苗的优势和适应证,鼓励65岁以上老人以及儿童接种流感疫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