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是在瑞士丰泰保险集团(Winterthur),它在台湾的公司叫瑞泰人寿,我是它的CFO;7年之后又到台湾的另一家瑞士公司——苏黎世保险公司(Zurich),担任总经理。
这两家公司对我的保险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,并且在此期间我开始接触中国大陆的保险公司。
比如:1996年泰康人寿陈董事长带队去台湾访问调研,我给他们做过培训交流;2000年前后,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都要引进外资股东,当时我参与了苏黎世跟新华人寿的商务谈判,后来丰泰入股了泰康、苏黎世入股了新华。
2001年下半年,我作为英国英杰华保险集团(Aviva)中国区董事总经理,开始筹建中英人寿保险公司,合资公司2003年成立后,我出任总裁,服务中英人寿十年多(至2013年7月底)。
然后去了上海的另一家中法合资寿险公司,担任总裁。又四年之后(2017年9月底),我不再担任这家合资寿险公司的总裁,但继续当了一年多的非执行董事。
2001年我来中国大陆时,有若干个工作机会,可以去中资公司,也可以去外资公司,最后选择了英杰华,是因为它看好中国寿险市场,并给予CEO充分授权,放手让CEO去开疆拓土。
2001年底,中国刚刚加入WTO。按照当时的政策,外资进入中国寿险市场,必须设立合资公司,外方股比不能超过50%。英杰华找过几家合资伙伴,包括银行,最后谈拢的是中粮集团。当时中粮正在考虑多元化经营,要设立金融板块。
我是2001年8月来到上海的,一个月以后,中国保监会就批准英杰华与中粮筹备合资寿险公司了,时间赶得正好。
当时已开放地区只有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大连、佛山等五个城市,上海已经是外资聚集之地,我们如果进去的话就是第十家,竞争比较激烈,我建议去广州,于是我们就在广州筹备并开业了。
到2005年底,中英人寿总部移师北京,主要是因为中粮总部在北京,想让中英人寿离得近一点,同时中粮认为把总部设在北京在形象上看起来会比较“伟大”。
关于总部的迁移,涉及到监管等方方面面,我还去做了很多解释工作,这是后话。
我们的筹备是比较快的,只用了十几个月的时间,到2002年底已经万事俱备。“中英人寿”这个名字一看就是中国和英国合资的,能够用这个名字很不容易,中粮作为中方股东为此做了很多工作。
2003年有什么大事情?SARS(非典)!广州海珠区正是SARS的发源地,就在我们办公楼的近旁。所以,我们的开业典礼都没有“外人”参加,既没有“外部人”,更没有“外国人”,就是自己的员工开了个火星电竞官网手机版会而已。
SARS对我们开展业务也造成了很大影响,比如代理人能不能聚集?能不能出去跟客户面对面展业?很难的。英国方面也不能来人,当时不像今天有那么多视像工具可以用,我每次跟外方开“视讯会议”都要跑到邮局去,好麻烦。
我认为刚刚进入一个市场,抢占市场份额还是很重要的,要让大家知道你这家公司的存在。
中英人寿的发展在外资公司里面算快的,第二年(2004年)就开设了北京分公司。我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市场,走了十几个省份,其中包括一些二三线城市。
我们选择不那么热门的地方“插旗”(设立分公司),中英人寿陆续在四川成都、福建福州、山东济南、湖南长沙、河北石家庄等地设立分公司,这五个地方中英人寿都是第一家进入的外资公司。
有什么好处呢?起码有先入优势,吸收人才比较容易一点,也比较好控制成本。当时外资还有光环,政府欢迎外资,各地保监局愿意支持外资,市民大众也觉得外资不错。
我记得很清楚,我们去成都开第一个业务人员招聘会的时候,酒店会场都爆满了,成都春熙路成了中英人寿的旗海。
相比招募业内资深人士,我更喜欢找不那么资深的新人来培养。在其他保险公司做过的资深人士,可能是有经验,但也会有自己的包袱,容易困于原来的模式。
我宁愿找一些比较没经验的新人,我们自己辛苦一点去培养他们。每到一个地方开分公司,我们就到那边找一个学校。比如西南财经大学、厦门大学、武汉大学、湖南大学等,我们跟这些大学合作,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和教学实习基地,为保险行业培养精英和人才。
我也做兼职教授,一方面我会去讲课,另一方面这些大学也很愿意给我们推荐优秀人才。
2006年8月做过一个统计,全公司平均年龄30岁,822名员工中,86%的员工在35岁以下,只有7人超过46岁;42%的同仁工作经验少于3年,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只有8%。公司居然还有95个硕士、博士,这是我在香港、台湾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情况。
公司除了人力资源部之外还有一个部门叫做LOD(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领导力与组织发展部),它的职责不只是培训,是要把有潜质的员工培养、发展成为leader。
在这过程中有培训、有性向测试、有主管辅导、有市场的历练,我还送了好几位同事到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英国去,他们都学了很多东西回来。
最近我去北京和中英人寿的同事叙旧,大家聊起来,现在市场上有10个总裁出自中英人寿,其中9个是在我任内入司的,这也是很可骄傲的事情。
CARE本身是一个英文单词,表示“关爱”,同时它又是四个英文字母,各有涵义:
为了灌输和宣导这种文化理念,我每周写一篇短文,称为“总裁周记”,分享给所有员工。公司每年的考核也不光看业绩指标,每个人在行为上有没有遵从CARE文化,会占到不少的分值。
在市场开拓和业务发展方面,我们有一个目标叫做10×10×10,就是:10年、在10个地方开分公司、拿到外资寿险10%的市场份额。实际上经营到第七年(2009年)我们就已经实现盈利了,公司规模与利润都稳居合资寿险第一梯队。
这也归功于在一开始,我们就有清晰的认知—销售渠道的建设一定要多元化,才能接触到广大的市场。2003年中英建立了个险与银保渠道,2004年开辟了经代与团险,2006年组织了电销的部队,多元渠道,齐头并进。
虽然开始前有些杂音,觉得小公司是不是应该集中资源来发展某一渠道,但事实证明,以中国市场的容量与多变,太早专注在某一渠道会影响发展速度,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。
我们在2005年是首家承保全国外资保险团单的合资公司。同年,我们更推出经代培育中心(Broker Breeding Centre),目的是辅助有心成立经代公司的业务人员,如何组建发展及经营经代公司。因中英是第一个在中国寿险市场开拓经代这一新渠道的公司,当时很多人都误以为中英只有经代渠道。
从我们开始,越来越多寿险公司及从业人员了解到产销分离的趋势,也慢慢加入了这个渠道。目前很多寿险公司经代渠道的合作协议,都是源于中英人寿的。
在合资公司里面,中外双方在认知和文化上的差异肯定是存在的,有一个互相了解、互相理解、互相调适的过程,有的公司做得好一点、快一点,有的就不那么好、不那么和谐。
中英人寿双方的合作做得不错,中方还是蛮尊重专业的。按照合资协议,中粮方面邬小蕙出任董事长,我是外方总裁火星电竞官网首页,但是邬董事长给我很大的授权。我以前在香港、在台湾保险业工作,都是有事说事,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“汇报”,也没有“汇报”的习惯,后来还是经同事提醒,我才意识到这中间的差异。
中粮还派了五个人到这家合资公司,参与财务、人事、IT、渠道、合规方面的工作,这在合资公司里算是比较多的。我觉得这也对,他们说要学习嘛,英杰华方面也没有异议。
当初谈判合资的时候,中方最想要的是“技术转让”,这个最难谈,因为做保险不是建一个机器,没有什么图纸。我说保险就是一个无形产品,我们就是帮你去做产品、建渠道、拓市场,教你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东西。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偶尔会有争执,但每一次都能解决,可以感觉到他们很相信、很尊重专业经理人火星电竞官网首页,双方很融洽,不像有些公司打来打去。
英杰华也比较相信我,在前期他们亚洲区的Regional Office只有六七个人而已。我的老板就是Regional Manager,他不会常火星电竞官网手机版常叫我去开会,他会自己飞来中国大陆跟我见面,给我蛮大的自由度,我非常感谢他们。
这是一家中方控股72.5%的公司,其中大股东持股60%,外方只占27.5%,所以整个做法都不一样了。
很多事情都是先由“组织”上讨论,然后召开管理委员会来决定,所以决策相对就要慢一些了。
在沟通方面,外资开会通常都用PPT,展示数字、图表和结论;而中方股东是要看文章的,写一个报告,用什么标题、什么字体都有一定之规,“今年100亿,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%”,开会都是要念的。后来我慢慢影响他们,也开始用一点PPT了。
外方对中国市场情况也有一个了解的过程,很多时候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确切了解。有一件趣事:
2006年6月份,英杰际部财务总监Mark Dearsley先生来中国访问,六天时间走了五个城市,从厦门飞济南的航班,因为天气原因备降临沂,被迫在临沂过夜。
Mark感受了一下200元一晚的房间,每隔10分钟就有一个骚扰电话打进来,还被饿惨了的蚊子狠狠叮了几个大包。回到北京,他跟我说,这次经历蛮特别,比起北京五星级酒店的行政楼层,这一晚才让他有机会“see the real China”。
比如,当初外资进来的时候常常抱怨保监会不批分支机构,其实我一直不认同。我说,很多外资根本没有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开分公司的经验,就算开放给所有的外资,坦白讲他们也不一定有这个能力。
再火星电竞官网手机版比如,做事的格局也大不相同。外资做业务,今年1亿,明年定个预算做1.5亿,后年3亿,已经很厉害了。但中国不是这样的,中国今年1亿、明年5亿、后年10亿,都是这样跳。
在欧洲做银保业务,保险公司要跟银行独家合作,在中国怎么可能?根本就不要提。经代也是一样,英国的经代每个公司也就只有五个人、十个人,中国的经代公司动辄几百人、上千人。
还有,外资习惯于“谋定而后动”,很多事情都要算到十分把握、十二分把握才去做。在中国大陆做事要讲求速度,有七八分把握就去做。有些时候可能会错,但没有关系,一定要快,否则市场机会就没有了。这就是我们强调的行动力。
当然,外资的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方面的理念、精神、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,如何把这些落实到中国保险市场,最重要的是本土化,包括用人方面的本土化。